在观看视频之前,我们先了解一下,什么是呕吐毒素。 百度百科 呕吐毒素,又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、脱氧瓜萎镰菌醇,化学名为3α, 7α, 15-三羟基-12,13-环氧单端孢霉-9-蒽-8-酮,属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,由于它可以引起猪的呕吐而得名。 2017年10月27日,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,源于禾谷镰刀菌,大刀镰刀菌和克地镰刀菌的毒素(玉米赤霉烯酮,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,瓜萎镰菌醇和镰刀菌酮X)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。 该毒素最早于1970年在日本香川县的一次赤霉病大麦中毒的病毒中发现,1972年,由日本的Morooka等首次从赤霉病大麦中分离,Yoshizawa等阐明了这种新的真菌毒素的结构,并将其命名为4-deoxynivalenol(DON)。1973年Vesonder等在美国从被镰刀菌污染的玉米中分离出了同样的化学物质,因为该种物质可以引起猪产生呕吐症状,故命名为呕吐毒素,并相继发现可以在赤霉病大麦、被镰刀菌污染的玉米中分离出该物质。呕吐毒素是食品中常见的真菌毒素,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,通常在欧洲及北美发现的3种毒素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、3-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15-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。由于它们具有很高的细胞毒素及免疫抑制性质,因此,对人类及动物的健康构成了威胁,特别是对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影响。根据DON的剂量和暴露时间不同可引起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。当人摄入了被DON污染的食物后,会导致厌食、呕吐、腹泻、发烧、站立不稳、反应迟钝等急性中毒症状,严重时损害造血系统造成死亡。由于中国传统饮食习惯中粮谷比例大大高于西方,使得呕吐毒素的危害更为突出。1998年,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评价报告中,呕吐毒素被列为3类致癌物。欧盟要求呕吐毒素要小于1.0mg/kg;中国饲料要求低于1ppm。 视频来源自我司同事,如需转载,请联系我司,获得许可后方可转载。 |